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John - 056 (Jesus the light of the world)
This page in: -- Albanian -- Arabic -- Armenian -- Bengali -- Burmese -- Cebuano -- CHINESE -- Dioula? -- English -- Farsi?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Greek -- Hausa -- Hindi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Kiswahili -- Kyrgyz -- Malayalam -- Peul -- Portuguese -- Russian -- Serbian -- Somali -- Spanish -- Tamil -- Telugu -- Thai -- Turkish -- Twi -- Urdu -- Uyghur? -- Uzbek -- Vietnamese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约翰福音 - 光照在黑暗里
一个根据约翰的基督福音圣经学习课程

第二部分 - 光照在黑暗中 (约翰 5:1 - 11:54)
C – 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 (约翰 7:1 - 11:54)
1. 在住棚节上耶稣所说的话语 (约翰 7:1 – 8:59)

d) 耶稣是世界的光 (约翰 8:12-29)


约翰福音8:21-22
耶稣又对他们说:“我要去了,你们要找我,并且你们要死在罪中;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。”犹太人说:“他说‘我所去的地方,你们不能到’,难道他要自尽吗?”

耶稣知道他周围布满了守殿的差役。他含蓄地指出了未来的深刻意义,“我为你们受死的时刻近了。我将离开这个世界,而你们不能够追逐我。你们不能照你们自己的计划杀我,我离开的时间由我决定。”

但是,我将从死里复活,封住坟墓的岩石也不能够阻挡。你们会徒然找我,却不能找到我。我将升回我父那里去,是你们不世道的。你们拒绝我,上帝的羔羊,不信靠我,人类的救赎主。你们要死在罪中。耶稣没有说,你们要死在你们的重罪中,而是指我们对上帝的态度,我们的不信,正是这罪。

犹太人认识到耶稣是说他最终的离去,但是,还是没有领会他话语的意义,不明白他说要回到他父那里去这话的意义。他们以为他与法利赛人和祭司的冲突使他精疲力尽,使得他只想自杀。但耶稣所说的是回到天父身边去。

约翰福音8:23-24
耶稣对他们说:“你们是从下头来的,我是从上头来的;你们是属这世界的,我不是属这世界的。所以我对你们说,你们要死在罪中。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,必要死在罪中。

耶稣申明上帝的国度真正存在,真正高过我们罪恶的世界。我们都是从下面来的,都是出于尘土,满了苦毒的思想。魔鬼的种子生出恶果。人的本性不能够认识上帝的国度,只能模糊地感觉到它的存在。

基督是从上面来的;他从天父那里来。他尊他父的国度为高,却不是地理上的高度。当我们通过耶稣基督来亲近上帝时,罪的恶梦消失了。但是,许多人拒绝到主耶稣基督这里来,拒绝上帝的爱,不愿顺从上帝。离开耶稣基督,人的生命满了罪。在这一点上,耶稣用的是复数的“众罪”,因为世人违背上帝,犯了许多的罪。就象麻风病人,满是创伤和疤痕。虽然看似活着,却是在慢慢死亡。同样,罪也在消灭人。什么是罪呢?就是不信。因为唯有在基督耶稣里的人才能活到永远,上帝儿子耶稣基督的宝血洁净我们一切的罪。他的大能洁净我们的天良,使我们的思想圣化。但是,远离基督的人,留在嘴中,选择了死亡,等着受审判。唯有在基督里的信心能救我们脱离上帝的愤怒。

那么耶稣究竟是谁要我们相信他呢?他一再用‘我是’(见约翰福音6:20和8:24)。以此,他总括了所有关于他自己的伟大证言。他称呼他自己是真理的主,是用活的上帝,也就是在荆蒺中向摩西启示他自己的至圣这,当时用的也是这同样的“我是”(出埃及记3:14;以赛亚书43:1-12)。除了他以外别无拯救。每个犹太人都知道这两个字,却存敬畏的心不发声应用,以免滥用上帝的圣名。但是,耶稣却将这两个字公开地用在自己身上。他不只是上帝的儿子基督,而且也是耶和华本身,是真正的上帝。

他是福音的集中体现。基督是上帝成了肉身。信他的人就得存活。拒绝他的,就将自己排除在了赦免之外。信耶稣基督与否,决定着人的命运。

问题:

  1. 相信这位称自己为“我是”的意味着什么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02, 2012, at 10:13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