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Romans - 009 (The Righteousness of God)
This page in: -- Afrikaans -- Arabic -- Armenian-- Azeri-- Bengali -- Bulgarian -- Cebuano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Greek -- Hausa -- Hebrew -- Hindi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Kiswahili -- Malayalam -- Polish -- Portuguese -- Russian -- Serbian -- Somali -- Spanish -- Tamil -- Telugu -- Turkish -- Urdu?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罗马书 - 耶和华是我们的义
对保罗写给罗马的书信的研究学习
开篇: 问候,感谢神,强调“神的义”,作为他书信的格言 (罗马书 1:1-17)

c) 神的义通过坚定的信仰在我们里面坚固和实现 (罗马书 1:16-17)


罗马书 1:17
17 因为 神的义、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.这义是本于信、以致于信.如经上所记、『义人必因信得生。』

在神学中有一个很大的窘境,那就是神的义。假如我们的宗教是肤浅的,这样的窘境也不会出现。可是,当我们得知神的神圣要求每一个罪人都必须死,并且在神面前没有一个义人时,我们很悲伤,因为所有人都应得立刻死去。然而神不但是圣洁公义的审判者,他里面更是一位仁慈的父亲,满有爱,良善,和忍耐。他不会毁灭罪人,更愿意救赎他们。

因为他的公义,神不能随心所欲饶恕人,尽管他寻求饶恕每一个人,因为神的权柄规定了他的存在。

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他创造了献祭代替的权力,作为替代为罪人死。因为没有哪一种动物或者人的献祭能够满足神圣洁的要求,他在创世之前就选择了他的儿子,在时机成熟之时道成肉身,替我们死,为我们的罪受石刑,使我们成义。然而,罗马书的主题不是我们自己的成义,而是神自己的义:圣洁的神使我们这些有罪的人成义了,又如何保持圣洁呢?基督是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。

律法主义的人亵渎十字架,说:“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因着在基督里的信称义,那么让我们犯更多的罪吧,反正那被钉十字架的人的恩典会自动使我们成义。”保罗谴责他们,向他们证明基督教信仰不是简单的信,而是与基督连在一起,那里他的大能在我们的软弱上作工,并在我们里面结果实。跟随基督就好比一个链条,连接处都是信,满有对那洁净我们,使我们成圣,使我们完美的基督的感恩和爱。我们不是我们自己的救主,但我们向神的恩典敞开心门。那些成义的人都靠信活着。他们本于信,以至于信,不看他们自己里面是义的。基督使他们成义,基督通过圣灵的工每日保守他们,使他们成圣。这样,神依旧是公义的,因为他每天饶恕我们,每分钟都在使我们成为圣洁。我们属于他,对他圣洁。

旧约的人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,质疑神的公义。那就是犹太人对恩典的拒绝。犹太人把神的儿子订了十字架,因此错过了他们得救的历史。而且,他们总是抗拒那寻求带给他们悔改和信的圣灵的声音。鉴于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,保罗和其他使徒都想弄明白:“如果神拣选了亚伯拉罕家族,并与他建立了永恒的约,神又怎样保持公义?然而,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看见神怎样使他们心硬,并拒绝他们,因为他们不像神的圣灵开心门。那么神失望了吗?”“不,”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回答到,罗马书9至11章,那里保罗澄清了启示的答案,不是为了使犹太人成义,而是为了突出神的义,因为外邦人的使徒保罗热衷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亲的神性,圣洁,还有公义。

不管是谁得到了真正的信仰,并顺服圣灵的指引,都会更新心意,能够与所有新约中成义的人生活在圣洁之中。基督教义不是停止在人的教育或者人的能力上,而是要达到由神的爱和他救赎的能力吸引出的顺服。基督图的行为荣耀父的名。对他公义的论证是罗马书的主题。

祷告: 哦主,圣洁的三位一体神,我们敬拜你,因为你许给我们真正的信仰,白白地使我们成义,你每日使我们成圣,并引导我们。你是公义的神,你一直都公义,尽管我们不明白世界历史中人的许多活动。求你完全地洁净我们,从我们里面拿走剩余的罪孽,使我们能成为你的赞美,在百姓中成为你的香气。

问题:

  1. 神的义与我们的信的关系是怎样的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March 12, 2013, at 11:12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