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Matthew - 198 (Rebuke of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)
This page in: -- Arabic -- Armenian -- Azeri -- Bulgarian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Hausa -- Hebrew -- Hungarian?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Latin? -- Peul? -- Polish -- Russian -- Somali -- Spanish? -- Telugu -- Uzbek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马太 - 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!
马太福音研经系列
第四章 - 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最后服事 (马太福音 21:1 – 25:46)
B - 基督责备和警告犹太宗教领袖 (马太福音 23:1-39) -- 马太福音之中,耶稣的第五篇布道集

1. 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 (马太福音 23:1-7)


马太福音 23:1-7
1 那时,耶稣对众人和门徒讲论,2 说,文士和法利赛人,坐在摩西的位上。3 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,你们都要谨守,遵行。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。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。4 他们把难担的重担,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。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。5 他们一切所作的事,都是要叫人看见。所以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,衣裳的繸子做长了。6 喜爱筵席上的首座,会堂里的高位。7 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,称呼他拉比(拉比就是夫子)(民15:38-39,玛2:7-8,太6:1-8,11:28-30,路14:7-11,徒15:10,28,罗2:21-23)。

耶稣承认了法利赛人作为摩西继承人的合法位分:他们在摩西的位上,要教导忠于旧约圣经的诫命和教义。主耶稣认可了这个职责的不可或缺,也勉励自己的门徒致力于认真向他们学习旧约圣经和先知的讲论,并且接受文士对圣经的诠释。

然而,坐在摩西位分上的法利赛人却不是神与以色列之间的中保,而是律法的施行者(出18:26)。他们并不是犹太公会这样的立法机构和权威,他们的职责在于解释摩西律法的诫命,并且敦促百姓遵循这些诫命。

光是知道摩西律法及其中的613条诫命是不够的。更重要的是遵行它们。用嘴教导和解释旧约律法,要比实际上遵循它们简单多了。我们都并非完人,然而把自己都不愿或无法履行的严苛义务加诸他人头上的人,就有祸了。这就是所谓假冒为善(或虚伪)。无论什么人,只要比神自己更加严苛地要求人们遵守神的诫命和条例的,就并非新约的真教师,而是仍在法利赛人的传统之中。

耶稣曾经教导说,不论什么人,只要干犯了神诫命中最小的一条,又教导别人也去效法的,都免不了要受审判(太5:19)。这人的罪等同于是破坏了整部律法(或违背了所有法律)(雅2:10),因为无论何人,只要违背了神的任意一条诫命,都是在直接干犯神本身。尽管这些律法教师明知自己也要因为干犯主的诫命而遭受审判,他们却无视这个扎人的真理,而是紧抓先人留下的传统当做救命稻草。他们遵从许多繁琐的习俗和礼仪,比如在祈祷和沐浴净身的时候用皮带绑住双手,或者把许多华丽的繸子缝在外袍上(每条繸子代表着一条诫命、命令或禁戒)。他们发明出许多规条和仪式,只为蒙蔽自己不安的良心,并且平息自己的罪疚感。他们强调谨守并且严格施行律法,自己却不一定真正能够遵行。

坏人占据荣美的地方或位分,早就不是新鲜事,最卑劣的人也能爬到摩西的位分上,也不应当叫我们吃惊(诗12:8)。这种情况之中,坐在那些位分上的人也没有得到位分带来的尊荣,因为他们自己玷污了位分。一个人敬虔的宣称和外表,也有可能变得比敬虔本身更重要,而这种人的骄傲就把真诚的敬拜变为虚伪和亵渎。耶稣公开责备了同时代犹太人的假冒为善:他清楚地向法利赛人等宗教领袖指出,他们对人的传统的爱超过了对神的诫命本身的爱(太15:9)

祷告: 主耶稣基督啊,因你责备了宣扬遵守诫命、自己却不遵守的假冒伪善者,我们要向你感恩。这些人在他人面前假装敬虔,自己却是魔鬼的儿女。求你赦免我们口中所出的一切有罪和错误的话语,赦免我们所有的虚假,赦免我们高谈阔论敬虔却无法活出敬虔的虚伪之罪。求你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属灵悔改,使我们可以忠信而智慧地为你作见证。

问题:

  1. 耶稣为何责备自己同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06, 2020, at 01:48 P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