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John - 129 (Future predictions)
This page in: -- Albanian -- Arabic -- Armenian -- Bengali -- Burmese -- Cebuano -- CHINESE -- Dioula? -- English -- Farsi?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Greek -- Hausa -- Hindi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Kiswahili -- Kyrgyz -- Malayalam -- Peul -- Portuguese -- Russian -- Serbian -- Somali -- Spanish -- Tamil -- Telugu -- Thai -- Turkish -- Twi -- Urdu -- Uyghur? -- Uzbek -- Vietnamese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约翰福音 - 光照在黑暗里
一个根据约翰的基督福音圣经学习课程

第三部分 - 光照在使徒的圈子内 (约翰 11:55 - 17:26)
B - 耶稣基督的复活和显现 (约翰 20:1 - 21:25)
5. 耶稣在湖边向门徒显现 (约翰 21:1-25)

c) 耶稣预言未来 (约翰 21:20-23)


约翰福音 21:20-22
彼得转过来,看见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跟着,就是在晚饭的时候,靠着耶稣胸膛说“主啊,卖你的是谁”的那个门徒。彼得看见他,就问耶稣说:“主啊,这人将来如何?”耶稣对他说: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,与你何干?你跟从我吧!”

彼得响应主的呼召,喂养、牧养主的小羊和羊群。由于约翰是门徒中最年轻的,彼得很想知道关于约翰耶稣会怎么说。

也可能因为看起来主耶稣爱约翰比其他门徒还多。

在那最后的晚餐的时候,彼得曾示意约翰,约翰曾靠着耶稣胸膛说“主啊,卖你的是谁”。

约翰紧靠主耶稣,他曾站在主的十字架下,在基督的敌人面前,冒着他的生命。主耶稣基督复活后,他是最先相信的,在湖里打鱼时,也是他最先认出主来。当主吩咐彼得跟从他的时候,约翰已经跟从主耶稣了。他的心与基督连在一起。他是门徒中与主最亲密的。

也许,彼得是在问耶稣,约翰是否会面临与他同样的未来。主耶稣回答他:“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,与你何干?你跟从我吧!” 他不必知道约翰的未来,约翰自己与主紧相连着。彼得是使徒的发言人。约翰则沉默着,以祷告和耐心支持教会教义的发展,以祷告的能力影响他们(见使徒行传3:1;8:14;加拉太书2:9)。

我们注意到主对指派约翰工作的反应,这告诉我们,我们活得长寿侍奉基督还是为他早逝,这不重要。要紧的是我们对主的一直忠诚和顺服。主耶稣没有待门徒好象他们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,他为个人预备特别的道路荣耀自己的主耶稣基督。我们不知道约翰是怎么去世的;他很可能是自然逝去。

主耶稣要求彼得专心仰望他,而不要左顾右盼其他门徒。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为其他基督徒的职业烦恼,而当自己努力知道上主在我们生命中旨意,并且无条件地立即跟从他。充满信心地跟从主耶稣是每个基督徒的座右铭。

主耶稣也向门讲到了他的再来。那将是世界历史的终结。所有门徒的思想都被导向了这未来的事件。上主与人同在,历世历代的盼望成就了。主耶稣在荣耀中再临。你可盼望他来?并且在祷告、侍奉、圣歌和你成圣了的见证中预备?我们将看见,众圣徒将与他一同在荣耀中来临。

约翰福音 21:23
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,说那门徒不死;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,乃是说:“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,与你何干?”

平衡的观念是,约翰活了很久,成了教会盼望主耶稣基督再来的象征。他周围的弟相信他会活到主耶稣再来,不会见死。保罗也曾盼望主早早降临,他就不必见死,而是立即变化,被提到天上去。约翰很实际,清楚指出主基督的应许,不是说他不死,天会打开,荣耀的王住耶稣基 督会显现。主耶稣基督一直都是我们的好牧人,引导他的门徒各在他所恩赐的特别道路上。

祷告:主耶稣,你是荣耀的救主,信实的牧人。感谢你引导彼得和约翰在各自蒙你眷顾的路上,他们一生荣耀你。恩赐我们能力专心跟从你。引导我们的亲友也来切盼你的再来,使我们都喜乐预备你的再来,你已经近了,帮助我们预备迎见你。

问题:

  1. 在这卷福音书里,基督最后所说的话语是什么意思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02, 2012, at 11:07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