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Romans - 072 (Do not Enrage your Neighbor for Unimportant Reasons)
This page in: -- Afrikaans -- Arabic -- Armenian-- Azeri-- Bengali -- Bulgarian -- Cebuano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Greek? -- Hausa -- Hebrew -- Hindi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Kiswahili -- Malayalam -- Polish -- Portuguese -- Russian -- Serbian -- Somali -- Spanish? -- Tamil -- Telugu -- Turkish -- Urdu?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罗马书 - 耶和华是我们的义
对保罗写给罗马的书信的研究学习
第三部分 - 神的义显明在基督跟随者的生命中 (罗马书 12:1 - 15:13)

9. 不要因为不重要的原因激怒你的邻舍 (罗马书 14:13-23)


罗马书 14:13-23
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.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。14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、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.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、在他就不洁净了。15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。基督已经替他死、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。16 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.17 因为 神的国、不在乎吃喝、只在乎公义、和平、并圣灵中的喜乐。18 在这几样上服事基督的、就为 神所喜悦、又为人所称许。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、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。20 不可因食物毁坏 神的工程.凡物固然洁净、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、就是他的罪了。21 无论是吃肉、是喝酒、是甚么别的事、叫弟兄跌倒、一概不作才好。22 你有信心、就当在 神面前守着。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、能不自责、就有福了。23 若有疑心而吃的、就必有罪.因为他吃、不是出于信心.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。

通过在几个教会的服事,保罗了解了他们关于允许的和禁止的食物的持续又固执的分歧。他说,按着耶稣的话,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(马可福音 7:15-23;路加福音 6:4),但从人所出的却污秽人。对信徒来说,吃确定对他好的食物是好的。不吃他视为对健康有害的食物也是好的。

基督徒必须做他人的好榜样。他们必须避免所有可能成为他人犯罪的原因的事。吃喝没有限度并夸耀自由的信徒,使那些谨慎并感觉前者鄙视他的人心生疑惑。那么这个自由的基督徒就犯错,使还属肉体的基督徒疑惑并在信上动摇,他要对此负责。爱要求信心坚固的不可在信心软弱的面前夸耀自己的想法和选择,而要保持沉默,使自己不成为新信徒的绊脚石。

保罗见证说,神的国不在于吃喝,而是通过圣灵的果实显现,这些果实中有他提及的公义,平安和喜乐,作为各教会分歧的答案。保罗渴慕教会的合一得以坚固,并让信徒们认识到一个事实,吃喝这个问题不值得成为教会之间分歧的原因。灵上的合一比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的一致更重要,吃,喝,穿,头发怎样理,奉献怎样交,这些都是次要的事;因为基督的圣灵,他的爱和长久的忍耐,远胜过属世生活的必需品。保罗确认证实了通过超越微不足道的小事,关心耶稣为之死的人,把我们与爱相连的必要性,作为认知基督的根基。

教会中神的平安比绝对的自由和律法的要求更重要。如果教会中有人为取悦良心,或者因为自己的原则和威慑物,不吃肉不喝酒,那么我们就要毫无怨言的遵从爱人的原则去行,感受到那些信心可能因为我们的行为跌倒的人的需求。

但是,带着忧虑的心吃喝的新信徒,连同他教会中所有人,都是错的,因为信心里的确信比表面的平安更重要。爱中的信胜过教会的合一;想无条件的执行他的顽固的人就是兄弟之灵的破坏者。

祷告: 哦主耶稣,我们敬拜你,因为你接受粗鲁的渔夫,奸诈的税吏,律法者还有巫人进入你的使徒圈。你聚集他们,使他们合一,赐给他们爱人的诫命,带着饶恕,忍耐还有平安。求你帮助我们饶恕他人,不止七次,而是每天七十乘以七次,不忘记他们也不得不饶恕我们的过犯和罪孽,每天也七十乘以七次。

问题:

  1. “神的国、不在乎吃喝、只在乎公义、和平、并圣灵中的喜乐”这节经文是什么意思?(罗马书 14:17)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March 13, 2013, at 10:17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