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Matthew - 209 (The Hardheartedness of the People of Jerusalem)
This page in: -- Arabic -- Armenian -- Azeri -- Bulgarian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Hausa -- Hebrew -- Hungarian?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Latin? -- Peul? -- Polish -- Russian -- Somali -- Spanish? -- Telugu -- Uzbek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马太 - 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!
马太福音研经系列
第四章 - 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最后服事 (马太福音 21:1 – 25:46)
B - 基督责备和警告犹太宗教领袖 (马太福音 23:1-39) -- 马太福音之中,耶稣的第五篇布道集

12. 在基督的怜悯和同情面前,耶路撒冷居民内心刚硬 (马太福音 23:37-39)


马太福音 23:37-39
37 耶路撒冷阿,耶路撒冷阿,你常杀害先知,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。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,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,只是你们不愿意。38 看哪,你们的家成为荒场,留给你们。39 我告诉你们,从今以后,你们不得再见我,直等到你们说,奉主名来的,是应当称颂的(王上9:7-8,太21:9,26:64)。

基督为所有人的缘故受苦。那些偏执于自己对摩西律法的解释的宗教狂热者尤其叫他多多受苦。杀害了耶稣的并不是普通的罪人,而是那些假冒为善和充满恶意的宗教领袖。然而,基督却仍然爱他们,并且一次次地呼召他们回转归向自己。主寻求吸引这些人归向他,也不知多少次地用神迹向他们显明自己的爱和权能!然而,耶路撒冷的结局将近,耶稣就称这座圣城是“杀害先知和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”的凶手。主竟然把神的选民的文明中心和圣殿乃至神的家所在的都城称为“杀人凶手”。可见耶路撒冷将要承受的惩罚有多么大啊!

基督不断试图招聚失落和贫穷的灵魂,把他们从流浪中招聚回来,使他们回家并且归向自己。圣经说,“直到赐平安者到来,万民都必归顺(他)”(创49:10)。他原本可以把整个犹太民族都招聚到自己神圣威严的大能翅膀之下,并且进入自己的属灵国度。主基督想要以温柔和爱心招聚自己的族人,好像母鸡用翅膀保护自己的小鸡一般;这既是出于爱的本能,也是深思熟虑的。基督的这种心愿出自他的大爱(耶31:3)。母鸡把小鸡招聚在翅膀下,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安全,也是为了使它们温暖而舒适。原本可怜可悲的灵魂若是进入基督的膀臂之中,也会找到一样的平安与更新。正如母鸡会用生命保护小鸡一样,耶稣也愿意为那些从罪和死之中寻求他的拯救和庇护的人而死。

然而,大多数(犹太人)还是拒绝降卑、悔改并且称认自己的罪。他们不认识神透过自己满有恩慈怜悯的圣洁爱子所彰显出的爱。他们不但拒绝了他,还把他钉上了十字架。许多人还故意忽略了圣灵的声音,于是神的审判降临了耶路撒冷。犹太人起兵法抗罗马当局失败之后,圣城于公元70年被洗劫一空,然后毁于一旦。在公元132-135年之间,犹太国剩下的地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。自那以后,旧约之民的大多数就散居在他们所鄙视的列邦列族之中。直到他们从对被钉上十架的神爱子的敌挡之中悔改过来,并且相信他为止,他们的家园故国仍然会是一片废墟,而他们也无法亲眼得见基督(他们所企盼的弥赛亚)。只有到了他们悔改的时候,这来自于神的诅咒才会从他们身上挪去。到时候,圣城耶路撒冷的活水就能再次涌流,浇灌城外荒芜的野地(亚12:10-11)。然而在此之前,耶路撒冷仍然会是“使列国昏醉的杯”,也是万族的绊脚石(亚12:2-3).因此我们要祷告,“主耶稣,求你快来!你要再次降临来到我们世上,而我们也在等待着你。求你快来,因为耶路撒冷一天没有你,就一天不能安宁”。

祷告: 圣洁的主啊,我们都是这个骄傲罪恶世代的一份子,然而你的儿子爱着所有心灵破碎并且需要他的人。求你赦免我们不完全的爱,并且以你的大能充满我们,使我们能够以悔改的心来服事你,并且传扬你的国,使得所有人都能悔改并且委身在你的祷告之中。主耶稣啊,求你快来!凡是进入主的圣名庇护下的人,就有福了!

问题:

  1. 关于圣城耶路撒冷,基督教导了我们什么事情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06, 2020, at 01:54 P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