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
Home -- Chinese -- Colossians -- 033 (Are We Complete in Him?)

This page in: -- Arabic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erman -- Portuguese -- Spanish -- Turkish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歌罗西书 - 基督在你们心里,成了有荣耀的盼望!
对使徒保罗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的沉思,祷告和提问

第二部分 - 对基督奥秘的认知,免遭异端 (歌罗西书 2:1-23)

11. 我们在他里面得丰盛了吗?


保罗在他被囚期间,写给歌罗西和老底嘉的基督徒,他强大的信仰。保罗跟他们保证,他们是复活的基督身上的肢体,而定无疑是他们的头(歌罗西书1,18)。他向他们解释,圣灵在他们心里面居住表示基督亲自住在他们里面(歌罗西书1,27).。对保罗使他们确信,他们应该在耶稣里面生活,在他里面变化(歌罗西书 2,6)。在他宣告了耶稣基督满是神性之后,他继续跟他们写到,作为重生的基督徒,我们已经领受成为天国神性的一部分。一些译者写到:“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!” (歌罗西书2,10)。

正值的人会吃惊于这个宣告。我们是谁?又是谁?我们是会死的,是永恒的!我们是有罪的,是圣洁的!我们是自命不凡的自我主义者,而在他的荣耀中温良,从心里发出谦逊,满有仁慈和爱心!圣经中350次被提及的上帝的名和他的特征都存在'的里面。然而我们却像让人憎恶的破布一样在他的光里显现。我们的罪和毛病数不胜数,如海边沙滩上的沙子。

不知道这个的人,还没有认识到把上帝作为他的标尺。

然而正是在这个点上,我们的救赎开始了。耶稣自己背负并赦免了世人所有的罪(约翰福音1,29-36;约翰一书2,1-2)。从此以后,每一个信徒在他那里都变得正当,可以无罪的站立在 神的面前。通过圣灵浇灌在所有的肉体上(约饵书 3,1),神的本质就来到了他儿子跟随者的里面(使徒行传2,1-4、16-21)。而迎接圣灵只有在耶稣替罪的死之后,才成为可能。 耶稣对此在跟门徒的最后的晚餐中,当他递给他们饼的时候,说:“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”。当他给他们盛着葡萄酒的酒杯时,他说:“你们都喝这个,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救” (马太福音26,26-28)。耶稣的身体,他的血,他的灵,他的力量。还有他的爱进入每一个里面,那承认自己的罪,毫无保留的向耶稣的话语敞开的人。基督的神性是所有的人得丰盛,那些以谦卑和爱与他相连的人。

然而基督的丰盛不是单数,而是复数,多次的被见证。我们没有人能单独的,或为自己占有基督的神性,不如说基督的神性使所有的丰盛,总的说来,这通过上帝的恩典得以成圣。每一个基督徒都通过父和子的灵,领受了特别的礼物。

这些各有不同智慧的人在一起,就是基督的身体,因他的血搏动,被他的爱驱使,被父的敬慕充满(罗马书 5,5;以弗所书1,13、14、22、23 等)。保罗在这样的感觉下写下了令人振奋的句子:“既是儿女,便是后嗣,就是 神的后嗣,和基督同作后嗣。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,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…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,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,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” (罗马书 8,17、29)。一位国际传教士在他的一个演讲中说,今天的基督比保罗那时候的更大,因为在他里面,每一辈都有数百万重生的跟随者积聚。他们被他的丰富充满。

而保罗并没有于这个事实,即耶稣是教会的头,他们被耶稣的神性充满,只要他们与耶稣紧密的连结着。不是的,保罗继续前行,勇敢的认识到,耶稣也是政府首脑,宗教创办者,亿万富翁,驱邪者,还有反基督的灵的头,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(罗马书8,38、39;以弗所书1,20-21;腓利比书2,9 等)。

没有他的意愿,没有什么会发生,一切都在他伟大计划的框架下进行(罗马书 1,18-32)。神的羔羊摧毁了这七个印章,末日的骑兵被唤出来(启示录 6,1-8)。他要完结他奇妙的工。他向等待和受苦的教会保证:“是了,我必来” (启示录22,20)。

祷告:天上的父啊,我们是谁?您的满有神性的儿子在他的教会建屋居住吗?!我们尊崇您和您的儿子“一个神”,欣喜若狂的感谢您,为那不可思议的大特权,也就是您用您的恩典和全能膏我们!求您不要只是在我们那不认识您的邻居旁边经过,也让他们能忏悔,对您敞开他们的心门。阿门。

问题34:为什么三位一体的神入住终有一死的人身上成为一种可能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July 13, 2023, at 07:10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