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Matthew - 094 (Two Blind Men and a Dumb Man Healed)
This page in: -- Arabic -- Armenian -- Azeri -- Bulgarian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eorgian -- Hausa -- Hebrew -- Hungarian?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Javanese -- Latin? -- Peul? -- Polish -- Russian -- Somali -- Spanish? -- Telugu -- Uzbek -- Yiddish -- Yoruba

Previous Lesson -- Next Lesson

马太 - 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!
马太福音研经系列
第二章 - 基督在加利利的教导和事奉 (马太福音 5:1 - 18:35)
B - 基督在迦百农及其周边地区施行的神迹 (马太福音 8:1 - 9:35)

11. 两个盲人和一个哑巴得到医治 (马太福音 9:27-34)


马太福音 9:27-31
27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,有两个瞎子跟着他,喊叫说,大卫的子孙,可怜我们吧。28 耶稣进了房子,瞎子就来到他跟前,耶稣说,你们信我能作这事吗?他们说,主阿,我们信。29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,说,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。30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。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说,你们要小心,不可叫人知道。31 他们出去,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(太8:4;20:30;徒14:9)。

神在旧约中对大卫的应许,即弥赛亚要从大卫的膝下子孙中所出,是广为犹太人熟悉的,因此弥赛亚(基督)就通常被人称为“大卫的子孙”。在耶稣的时代,人们普遍期待他在当时就降临。这两个盲人知道了弥赛亚已经来临,并且他就是耶稣,于是在迦百农的街头高声呼喊传扬这件事,然而他们的呼喊却惹动了否认并敌挡耶稣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,使他们的愚昧和罪恶都发酵起来。相比之下,两个盲人虽然看不见主耶稣和他的神迹,却凭着信心看见了比视力完好的人更多更深刻的事情!

基督当时住在犹太人中间,然而只有少数犹太人认出他就是拯救人灵魂的弥赛亚,因为大多数人期待的都只不过是一位政治上的拯救者。因此,多数犹太人虽然视力完好,头脑健全,却在灵里仍然是瞎眼的,并不认识基督。如今,许多敬虔的学者和宗教徒都认为自己认识耶稣,然而他们却无法认识他圣洁的实质。他们也不认识那能够赐予他们心灵平安的灵。相比之下,两个瞎子却相信耶稣就是亚伯拉罕那独一无二的后裔,也是旧约所应许的神圣君王(撒下7:12-14)。他们两个于是竭力高喊主的名号,并央求他来治愈他们,然而基督却没有立即回应,这是对他们信心的考验。两个瞎子通过了这场考验,跟着耶稣继续走,并且紧紧跟随在他身后,一直走到彼得家,他们仍然在坚持自己对主的祈求。于是,基督就以自己医治的大能确证了他们的信心,并以此悦纳了他们的热心。他问他们说,两人是否真的相信只有耶稣能为他们成就这件独一无二的神迹,他们回答说“主啊,我们信”。我们如今也与他们一样真心相信,并且认定耶稣就是那位能够医治和拯救的主吗?我们是否像两个瞎子一样,以恳切诚实的态度把我们的请求单单献给主,也不管周围的嗤笑和阻拦呢?

他们称认了自己的信心以后,基督就用手摸了他们的眼睛,于是他们感到了主的爱和医治的大能。他们睁开眼睛以后,首先看到的就是主。主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他们在耶稣身上认出了至高的救主和君王,而他们的信心也为他们自己带来了真正属灵的洞见。

耶稣不许他们去宣扬他们得医治的好消息,这似乎是一件怪事,然而他的确不希望人们为了求神迹而来找他。他的目标是要在自己的门徒心灵中实现新的创造,这新创造的根基首先是悔改,使得他们心意能够被扭转,心思能够得到更新,这样他们才能从属灵的盲目中得到释放,然后有意识地行走在神的真光之中。耶稣的爱是否使你开了你属灵的眼睛呢?还是说,你仍然远离他而活,在罪恶的黑暗中盲目摸索,在没有拯救的旷野中迷失呢?

祷告: 天父啊,我们感谢你,因你凭着你的恩典开了我们的眼睛,使我们看到了你,也使我们能够爱你。我们是凭着信心成为你的儿女的,因此也求你允许我们继续在你的爱中前行,认识你的荣耀,并且在你恩典的宝座前俯伏,为我们的邻居和亲友祷告,好使你也能够接触和医治他们,并且开他们的心和他们的眼,使得他们也能看到你,并且经历你的怜悯和爱。

问题:

  1. 两个盲人得医治的奥秘是什么?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06, 2020, at 11:28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