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s of Life

Biblical Stud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Genesis -- Genesis 14 (Do you hate your brother?)
This page in: -- Cebuano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 -- Greek -- Hausa -- Igbo -- Indonesian -- Somali -- Telugu -- Yoruba

Previous Genesis 13 -- Next Genesis 15

创世纪 - 你是否了解亚当和夏娃的故事?
人类生命、罪恶以及上帝救赎计划的起源。

14 -- 你恨你的兄弟吗?


创世纪 4:8-17
8 該 隱 與 他 兄 弟 亞 伯 說 話 ; 二 人 正 在 田 間 。 該 隱 起 來 打 他 兄 弟 亞 伯 , 把 他 殺 了 。9 耶 和 華 對 該 隱 說 : 你 兄 弟 亞 伯 在 那 裡 ? 他 說 : 我 不 知 道 ! 我 豈 是 看 守 我 兄 弟 的 麼 ?10 耶 和 華 說 : 你 作 了 甚 麼 事 呢 ? 你 兄 弟 的 血 有 聲 音 從 地 裡 向 我 哀 告 。11 地 開 了 口 , 從 你 手 裡 接 受 你 兄 弟 的 血 。 現 在 你 必 從 這 地 受 咒 詛 。12 你 種 地 , 地 不 再 給 你 效 力 ; 你 必 流 離 飄 蕩 在 地 上 。13 該 隱 對 耶 和 華 說 : 我 的 刑 罰 太 重 , 過 於 我 所 能 當 的 。14 你 如 今 趕 逐 我 離 開 這 地 , 以 致 不 見 你 面 ; 我 必 流 離 飄 蕩 在 地 上 , 凡 遇 見 我 的 必 殺 我 。15 耶 和 華 對 他 說 : 凡 殺 該 隱 的 , 必 遭 報 七 倍 。 耶 和 華 就 給 該 隱 立 一 個 記 號 , 免 得 人 遇 見 他 就 殺 他 。16 於 是 該 隱 離 開 耶 和 華 的 面 , 去 住 在 伊 甸 東 邊 挪 得 之 地 。17 該 隱 與 妻 子 同 房 , 他 妻 子 就 懷 孕 , 生 了 以 諾 。 該 隱 建 造 了 一 座 城 , 就 按 著 他 兒 子 的 名 將 那 城 叫 作 以 諾 。

在同一个家庭里,我们常常发现一個兄弟恨無另一個兄弟,可能因为其中他覺得上帝赐予另一個兄弟更多的恩赐,讓他更聪明、更美丽或更强壮。基督教导我们,人与人之间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,最终只会导致杀戮。這就是為什麼,今天我们看到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在各种形式下重演。

隐藏在人心中的邪恶,促使人毀滅他人身上上帝的形象。人们以各种手段折磨彼此,摧毁成千上万的生命,杀戮已成为一种刺激,有關的新聞報導常常登上报纸的頭條。而社会中对灵魂的虐待,有时比肉体的杀戮还要更加残酷。撒但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杀人者,而且他有许多的追随者。你有沒有可能也是那些會去折磨家人或是鄰居的人中的一個?

上帝找到了該隱这个凶手,但出于慈悲,他並没有毁灭他,而是再次對他講話,目的是引导他悔改。在他兄弟死後,该隐因良心不安而躲藏,羞愧于見神。然而,他仍然粗暴且固执地撒谎,因为反叛的悖逆的靈在他心中已成熟。他拒绝承担任何责任或为他人付出任何爱心。于是,该隐变得完全自私,只关心自己,不再关心兄弟。你是否也在效法他的行为?

作为一位永恒公义的审判者,上帝为无辜的被流血的人复仇。每一个受虐待的灵魂都在神面前申冤。這些被虐待的灵魂的呼聲是多么的有力,從地球上發出直達天上永活的神那裡!祸哉!列国、家庭和个人必因公义的审判而遭殃!因为無論不公不義的事或大或小,上帝必为每一个无辜的灵魂复仇申冤。

每一个未悔改的凶手都将受到咒诅,即使他盡力在世上勤奋工作,心灵卻依然痛苦,得不到上帝的祝福。他常常固执的心裡刚硬,拒绝相信上帝爱他并会赦免他。因此,他拒绝恩典,反对并亵渎那位仁慈的神,远离祂。现在,请留心聽!该隐在逃亡过程中做了什么来忘却心中的重担?他建造了一座城!的确,城市麻木了人心,使人不再感受到上帝或良知的存在。但一个受伤的良知永远无法被安抚,受苦的灵魂总是要求神公正的审判。

你難道不应该去与兄弟和解並盡力去爱你认识的每一个人吗?

背诵: 你的兄弟在哪里?(创世记 4:9)

祷告: 父啊,我在自私中成了一个杀人者,我爱自己超过他人。请宽恕我,因为我的心已经冷漠。宽恕我的仇恨、狡诈和疏忽。洁净我的心思,赐给我一个新的心灵,使我充满对他人的爱和关怀,去服侍他们,并与在蒙古、中国、韩国和日本复兴的所有人一起努力。

www.Waters-of-Life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02, 2025, at 11:06 A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